陌生男子请求去上海人家里吃饭!拒绝的上海人是小气还是有边界感?网友吵翻!
上海人,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被陌生人搭讪,要求去你家吃一顿饭,你会是什么反应?这个事情,最近就发生在了阿拉上海某石库门的弄堂里。一个身高2米的北京博主拿着录像设备,打算去阿姨爷叔家里“蹭顿饭吃”(注:这位博主是某短视频平台的一个网红博主。平时就是去全国各地逛,随机要求去别人家吃顿饭,然后他会拍视频记录下吃饭聊天过程。)结果...在上海,他碰壁了!很多被随机问到的阿姨爷叔都婉转拒绝了他的请求。“我们晚饭吃好了,不好意思哦”“不方便”“屋子小得嘞”“这个我是帮别人做的”“我一个人啊,主要我一个人不方便。”“自己也没吃”问下来,弄堂里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且蛮多是独居。一位阿姨表示:家里就我一个人,不烧饭的。“家里就我一个人,我不烧饭的。”阿姨还说,晚饭一般不吃的。就吃个苹果吃个玉米。弄堂里的另一位阿姨也说自己不烧饭。有意思的是,这位北京小哥还碰巧遇到了一位北京来上海生活的阿姨。当问是否能去家里吃饭时,阿姨也表示为难:“啊但是……”总之在这一期视频里,博主没去成上海人家里。他自己总结被拒绝的原因:“说着外地口音的两米大个,说要跟您上家里吃饭”,确实也挺吓人的。有人批评上海人冷漠,也有人赞赏上海人的边界感视频发出来以后,弹幕上就有不少网友认为,上海人太小气。甚至还有这样阴阳的调调↓↓↓不过,立马就有网友反驳:真不是冷漠,而是上海人习惯向来如此。别轻易让陌生人上门,很多人还是有安全意识在的。就连其他城市的网友也表示:一个2米高的陌生大哥要跟你回家吃饭,第一反应绝对是拒绝。(从这位博主发布的视频来看,在北京,他也吃了不少闭门羹)有网友指出,上海是一个有边界感的城市,不干扰别人,也不希望被别人干扰。尤其是年轻一代,即使十几二十几年的交情,也都是习惯于去外面聚聚,不愿意去别人家里打扰。这种边界感,使得人跟人之间变得更简单,不用受到人情拖累。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曾发文《上海人的边界感》摘录如下:相当一部分上海人,不喜欢跨越边界。整个中国,“边界感”最分明的,大概是上海。而因为这种感觉,上海人常会被人说“排外”、“看不起外地人”。其实,很多上海人是不愿意打搅他人,也不愿意被打搅。因为有“边界感”,所以上海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契约精神”。亲兄弟,明算账!要么不讲,讲出来的,就要做到。所以和上海人打交道,谈判总是痛苦的,但谈好的东西,总是能够不折不扣落实。因为有边界,所以就专业。上海有一个“油墩子阿婆”,儿子欠下90万元债务,又丧失了劳动能力。阿婆为子还款,一个油墩子一个油墩子地挣钱还债,终于在离世前,还请了债务。在上海人的价值观里,这就是腔调。“油墩子阿婆”保留了“边界感”:我不需要你来可怜,我和你就是债主和欠钱人的关系,所以,我要遵守契约,把钱还给你。“边界感”是上海人思想中一条看不见的线,构建了海派文化的一种尺度。“边界感”不是上海人的冷漠,而是一种热情之后的冷静。不过,在博主“百家饭”后续的第二期视频中,还是有一位上海本地邹阿婆答应了他去家里吃饭的请求邹阿婆一个人在家。她说,自己已经在家吃过饭了,但还是给博主做了梅干菜饼和上海小馄饨。闲聊中,邹阿婆说她认为上海人是很讲究人情世故的。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上海人不愿意去别人家,也不愿意让陌生人上门的原因。边界感并不意味着隔绝和冷漠。它是一种平衡的艺术,需要我们在维护自己的边界的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如果是你,你会同意陌生人来家里吃饭吗?对此你怎么看呢?【侬好上海·田小鱼综合编辑】素材来源:@脊梁in上海SH @今日魔都嗲生活 视频截图来源bilibili博主@2米饭桶,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冒犯,敬请联系。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求沙发 顶起顶起顶起 占位编辑 嘘,低调。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佩服佩服! 佩服佩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