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告诫年轻人:没有关系还留在小城市,再怎么努力,也难出头
每逢毕业季,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纠结和困惑:到底去大城市闯闯,还是老实地回到小城市。这个问题对有规划的学生,其实高考时就已经决定了。比如刘强东,他的志愿只填了北京和上海的学校。不管读什么大学,他对自己的期望就是,必须在信息最通达、思维最前卫的地方。这样才能发现未来趋势。老俞再度谈起这个话题,角度或许更接地气。俞敏洪告诫年轻人:没有关系还留在小城市,很难出头其实用东子和老俞的例子来给年轻人讲道理,笔者并不觉得多么贴切。因为那么多毕业生,能成为这种草根企业家的,全国又有几个呢?对于部分同学,如果注定无法走出“井底”,那么看到蔚蓝的天空反而可能是种残忍。不过,听完俞敏洪鼓励大家走出去的理由,或许更现实。先别谈什么公共资源和信息差。他认为,大城市看起来竞争激烈,其实对普通底层家庭的人,机遇更多。小城市看似安逸,实际上唯有家境优越者,才配“安逸”。老俞直言:大城市里通过自身努力,尚且有一些希望;而家里没有关系还留在小城市,那么即便再努力,也很难出头。因为小地方许多事都是内部关系相互勾连。
用我们大众的话讲,就是“有人”跟“没人”,办事的差距太大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想不到老家连一份正规企业的保洁工作,都要靠熟人介绍才能进去。可以想象,如果想得到厂里办公室的活,要多不简单。别看月薪只有两三千,最后能坐在这个岗位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家里压根不差这两三千的人。而对于“朝中无人”的大学生,别管你是二本还是一本,都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甚至学习太好的毕业生,反倒显得格格不入。而且越努力,越容易被嘲笑。
大城市当然有很多难处,但痛苦的层面不一样如果听完老俞的话,你觉得大城市一定更好,那也很单纯。北上广自然就业机会更多,什么层次和背景的应聘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大城市里的难处,也是老家的同龄人不能体会的。用“颠沛流离”四个字形容,或许很真实。比如,业绩不够好挨了主管一顿骂,晚上10点挤着地铁,还因忘带雨伞变成“落汤鸡”。
老家的乖乖女抱怨5:00没能准时下班,在单位多待半小时。可你却习惯了晚上23:00独自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想着什么时候能再攒点钱,换个离公司近的房子。而且,选择去外地打拼的毕业生还要清楚,大城市也未必就能实现“第一桶金”。像老俞、东子等,毕竟是极少数。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人最后还是要离京、离沪。
这就涉及到另一种痛苦,就是习惯了“大城市思维”,再难接纳小地方的狭隘、闭塞。到处都存在人情世故和勾心斗角,但对比后却是完全不同的层面和风格。当然,其实对于真正“没有退路”的毕业生,去哪里有时由不得自己。纵使大学生更向往安逸、慢节奏的生活,可惜回到老家也只能当服务员。家长觉得大学白读了。后来只能去外地。
毕业生坦言,无论在哪,家庭是否支援差别太大了对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说到底其实同样的年龄,能否过得好,最本质的问题不是“地方”。北上广的公平,也仅仅是相对小县城而言;这里同样存在家境和人脉关系的角逐。只不过是基数大,普通人的感受没有小城里更深刻而已。说到底,无论毕业生去哪里发展,家庭是否能予以支援,差别简直太大了。我们身边就能看到很多鲜明的例子。
同样是刚毕业,第一种家庭:现在大学生求职也不简单,大城市房租又贵,生活费还是继续给一些吧,别因为临时的困难去做没潜力的工作、目光要长远。另一种家庭:已经供完大学了,该轮到子女回报父母,工资要上交;单位有宿舍绝对不可以自己出去租房;我们家困难,别跟同事领导出去聚餐。这两种大学生在选择工作上的自由性,以及未来辛苦的指数,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完全不同。有些毕业生为“赚快钱”,去做骑手、去干流水线。确实提前实现“经济独立”,却错过更理智的规划。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支持你哈...................................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页:
[1]